Chillwithus

【職涯心得】進入外商工作是什麼感覺? 首月入職的反思與心得分享

很幸運的,就在最近拿到了外商職缺的門票~ 過去曾經準備面試的心得和心路歷程,我會另外再找時間分享!
而這陣子最有體悟的,無非就是入職之後的衝擊了! 和台商的文化非常的不同,我也每周盡量統整出自己看到的差異點,分享給大家!

入職第一週心得分享:使用大量英文

轉換到新的產業又是外商,除了產品本身節奏比過往快一些,還需要用到大量英文,第四天就跟著Mentor學長出差,從機種的issue討論開始試圖進入狀況

在我們RD內部討論DOE撒實驗的時候,看學長很順的慢慢用英文講出他想要執行的方向,也沒有先用中文一起討論出結論再輸出,覺得很佩服…
因為過去我腦子都需要先把階段性的結論整合起來才有辦法輸出,這時候突然一時之間要用英文討論專業問題,會覺得卡卡的(倒不是單字不會唸的問題)

那種感覺比較像是同一個思路在腦中要跑兩次,第二次還要轉換成非母語,可能別人看我也會覺得呆呆的?

其實不單單是解issue,包含日常回外國同事的信、甚至只是調整電腦設定等等,突然被迫把生活之中的中文慢慢抽離,雖然內心覺得這是對的學習方向,但心中的緊張感還是會蠻明顯的😭

給自己的第一個followup,就是希望未來可以盡快把多的這一層【工作時用中文思考】的存在感降低!

入職第二週心得分享:從桌機轉換成筆電工作的調適


上一份工作是坐在辦公室朝八晚五性質,電腦是帶不走的桌機。下班之後,辦公相關的物品並不會帶回家。當時最後收斂出符合我習慣的做法是:利用空白的A4紙作為筆記本,好處是不論開會、到實驗室記錄數據、跟同事討論隨手畫圖,只要想到都可以記錄!
然後每一週會換一張新的A4,當我慢慢累積成一疊資料時,要回顧時也可以直接翻

而換到現在的新工作,有自己的筆電,也有不限於辦公室、各處辦公的需求,當大家都帶著筆電行動的時候,多了一疊A4反而顯得多餘,而將代辦事項記錄在電腦裡相較更為方便了
而且用電腦記錄代辦事項 (我現在是學習用OneNote),也很適合用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是將任務用【是否急迫】和【是否重要】這兩個維度,將任務歸類在四個不同的屬性。重要又急迫的就是最優先級,而「兩週後一定要完成的課程」,就會是重要但不急迫的項目
是否真的要畫成XY座標這樣的象限圖,或是單純就用不同Section區分,我覺得見仁見智。

但這個概念好用的地方是,可以讓你每天結束工作時都統整好隔天一上班就可以優先處理的重要項目!

用A4記錄的缺點就是,當任務屬性變化時,你沒辦法很機動的調整 (例如某個原先不緊急的任務突然被Hightlight)
以過去的做法,代辦事項都列在整張A4之後,每天一早還是要整張A4掃過並讓大腦先梳理出重要項目才能執行,如果沒有落實好,注意力就容易放在看得到手邊的瑣碎事項,降低了工作效率…

入職第三週心得分享:公司對於文化的重視

在國際公司工作,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相處是在所難免的。因此剛進入公司很快就被安排一些Core Value Compliance的相關課程,簡單說就是強調一些在國際公司工作,需要特別注意和遵守的理念

在這些課程之中,有個課程特別印象深刻 : Inclusive Course ,意思就是教導如何增加自身的包容性。裡面提到的很多做決定時會不小心產生的偏見,很多往往是過去的我不曾特別注意到的 😮

Halo Effect 光環效應

指的就是 “當你認為的某方面厲害的人,做其他事情應該也很厲害才對” 的偏見
>> 如果堅持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並且厲害的一面” 這個信念的話,我覺得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這個偏見

2. Confirmation Bias 認知偏差

帶著你過往的想法,去推測下一個事件的結果>> 我自己覺得越是資深的工作者 (或是年紀比較大的長輩) 因為擁有的經驗多,豐富的經驗雖然可以提升做決策的速度,但過於自信的同時,也容易帶來認知偏差

3. Affinity Bias 親和力偏差

可以解讀成自己人,就是對身邊的人、熟識的人特別好的一種偏見

4. Status Quo Bias 維持現狀的偏差

會傾向於不做改變,或因為過去曾做過的類似決定,而選擇保持現狀 (這些人會認為過去做決定的當下已經思考過了,應該就是最好的吧?)

5. Group Think 社群認同

認為大家都做的這個決定,應該就是對我來說最好的決定

會有這些效應、現象,我認為不是沒有來由的,最大的可能應該就是因為人性…
畢竟做決定是很耗腦力的,這些認知偏差通常都可以讓人更果決

但在工作場合過度使用這些偏見,容易落入決策的區域解
想要獲得最佳解,就需要避免讓這些思路成為決策的主導者


我自己也相信,當公司重視這個文化時,就能最大程度的消除所謂【不公平】的待遇,盡量消除【打好關係就可以不做事又坐領高薪】的現象,讓每個工作者都能夠被放在自己合適的位置,為公司貢獻相對應的價值

入職第四週心得分享: 理解自己的職責之後,開始學習承接任務

回想在前面某次的1on1 meeting之中,我曾經跟主管聊過:
當我還不熟悉某個領域或指令時,在收到任務的當下,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可以快速答應任務的人。
我希望主管給我一點點時間消化和反芻任務的內容,我會把任務的scope盡快地展開再收斂出【明確的】執行的方向,在那之後我才能說服自己,也才能更好的說服別人我的計畫

主管聽了也表示理解
但…真正的任務來的時候往往不是舒服的…

我們都希望在一個最舒服的狀態、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承接任務。但實際上來說,常受限於很多因素,事情不會如我們想像的這麼理想。
例如: 某A計畫突然發生了,以至於一定得先完成一個沒聽說過的B計畫才行…

沒有太多時間讓你照著原本【說好的】方式學習

俗話說: 做中學。
我相信透過【直接參與專案】,再搭配【適度的壓力】來加速學習曲線是很有效的。每個工作壓力一定會有,而適當的壓力才能使人成長!

這一個月之中,我在【了解工作崗位的職責】與 【新人常規的Onboarding訓練】 (例如: 課程、申請系統、開通權限) 之中交錯著,感到有些忙亂

但同時,我也很謝謝主管願意看見我的潛能與動力,才在這麼初期就給我這些有點超出現行的能力,但認真投入卻有辦法完成的任務 !

總之,
希望自己也能像封面照片裡,澳洲黃金海岸的windsurfer一樣,盡快獨力面對未知的大海以及更多的挑戰!

0013 2023奧地利 D1 Semmering 2048px

Hans Sung

Mechanical Engineer

/
* 3 yea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 experience, working on mechanical and optical design.
* With the knowledge of simulation, design, manufacturing supervision, and verification.
* Skilled in CAD/CAE tools, and would like to leverage these skill sets to develop more challenging produc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